2021-08-10 10:27:25 旅游学刊 吴志才 黄诗卉 张凌媛
推进红色旅游,有利于增强国民特别是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认同
伴随VR、AR、5G等新技术,云上文博、数字红色博物馆等新兴业态开始涌现,红色旅游的数字化转型为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但数字要素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数字人文在红色旅游领域的应用应该突破重产品轻运营、重形式轻内涵、重技术轻组织的发展误区,以数字生态圈战略为引领,整合各方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共同创造价值,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共荣共生的“数字生态圈”,推动红色旅游走出一条“平台思维、技术赋能、以民为本”的新发展路径。
一、平台思维: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存量
我国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资源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分散性的特点,潜在价值巨大。平台思维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档立库从时间维度上整合各类红色资源,通过推动跨界跨域的联盟合作从空间维度上整合现有的红色产业要素,为盘活红色资源存量开创了新的思路。
1.建档立库推进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再造
红色旅游需要以历史为基础。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是红色文旅资源保护、传播、活化的逻辑起点。除传统的革命历史遗迹外,大量红色档案、史籍、文献、图片、纪录片、声音材料都是重现红色历史、传承本源性社会记忆的原始材料,也是跨越时空界限向社会公众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因此,需要加快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数字化发展步伐,包括推进红色文化数字化档案馆和红色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对各地的红色历史档案、史籍、文献等进行数据收集、梳理、挖掘与整合;建立红色文化元素数字化管理标准体系,实现传统的文物档案管理工作与城乡数字化建设相衔接;支持开展多主体参与的红色文化研究,强化档案、史籍和文献的数字化和公开化的合法性。在红色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梳理和优化红色文旅资源结构,为红色文旅资源的活化利用奠定基础,为民众深入了解历史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教育途径,这类数字化平台本身亦有可能成为彰显新时代红色精神的文化IP。
2.联盟协同推进红色产业的要素整合
良好的数字生态可以使地方小循环带动地区大循环,进而促进红色旅游服务于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数字人文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深化跨界跨域的融合创新,将空间上分散的文化要素和资源“串点成线”,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带,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事发展的契合度,推动“小旅游”向“大平台”“大生态”演进。一方面,在国家战略层面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性挖掘与结构性整合。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以红色文旅大数据库为基础,以构建国家文化公园“云平台”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红色旅游合作联盟,为打造区域性红色旅游公共品牌拓展制度空间。另一方面,促进红色文化旅游带沿线地区实现“人、文、地、景、产”等旅游要素的整合,以信息技术撬动文化创意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经济活动、自然人文景观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红色文化旅游带沿线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发展活力,使红色旅游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二、技术赋能:带动红色旅游市场增量
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升级趋势日趋明显,需要促进红色旅游思维从传统的“景点”开发到“目的地”打造的转变,通过技术赋能,以新主体、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红色资源从文物价值向文旅价值转变,带动红色旅游市场迈向转化增效的高品质路径。
1.新主体激发红色旅游产品供给活力
数字人文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为实现红色旅游生态圈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合作、从文化事业到文旅产业、从管理为主到运营为主的转变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合作,以数字技术桥接大资源和大资本,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化红色文旅IP大平台;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参与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应,使其成为红色旅游产业的有益补充,搭建红色旅游大舞台;激活当地民众在资源保护和服务支撑上的能动性,依托数字化平台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创业,鼓励更多技术性人才、文化创意人才走进乡村,在社区参与中彰显红色旅游新精神,实现红色旅游大繁荣。
2.新技术推动红色旅游体验深度化
红色遗址的文物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旅游价值,红色文旅价值更强调为游客创造独特的历史顿悟、文化体验、情境沉浸。红色旅游目的地能否通过符号化转化使文物价值被旅游者所正确感知和内化,与其所依托的媒介紧密相关。数字人文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文物保护和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5G与人工智能、VR、AR等先进技术融合,提升红色景区项目的可视化效果与互动参与度。对于具有较高保护要求的文物,可以通过“数字化再现”实现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和智能互动。红色文旅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则为打造红色旅游云项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设计红色旅游云线路,对相关红色文旅资源实现故事性串联,提升旅游者对于红色文化的整体认知,是对线下红色旅游的有益补充。此外,以红色文旅资源库为蓝本,更加深入地挖掘红色目的地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和红色资源,对于建立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准确而不失生动的解说系统,规范红色旅游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打造“云研学+旅游”新模式,建设远程培训平台,还能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提供红色研学服务,建立结构虚拟却最真实的红色“田野教学”场景。
3.新方法强化红色旅游行为动态预测
大数据的精准性可以动态预测红色旅游市场的消费偏好,帮助红色文化走出“深闺”,拥抱市场。一方面,对于红色旅游目的地而言,通过大数据运用,可对目标市场,特别是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这类群体的旅游轨迹、参与特征、选择偏好等消费行为进行精细捕捉,立体化地分析红色文旅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形成红色文旅资源的个性化推荐,促进红色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供给。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而言,大数据可通过其在搜索与浏览所产生的实时需求、用户页面停留时间、转载评价内容等进行数据分析,快速建立预测性模型,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旅游者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于评估红色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红色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以民为本:提升红色旅游发展质量
传统的红色旅游活动中“文物”作为被保护、被展示的客体,往往置于比“人”的体验更重要的地位。而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实现从“服务文物”到“服务人”的转变,通过数字人文的应用,构建起“古人”与“今人”、“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联系,彰显红色旅游中“人”的主体地位。
1.旅游者从红色旅游消费者走向红色文化生产者
旅游者与历史遗存之间呈现单向线性关系。而数字化背景下,旅游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更是加入红色文化内容创作中的参与者,“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彰显。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者对红色文化进行汲取、学习、转化、输出、反馈,形成内容生产的闭环。这就要求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立体化、交互性的红色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将旅游者纳入红色旅游传播和宣传体系当中,使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创造者”,推动红色文化成为一项多向化、网络化的社会经济活动,走向“文化大生产”系统。
2.当地居民从红色传承者走向红色精神创造者
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要服务于历史,更重要的是服务当下,服务当地百姓。红色旅游的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特别是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认同。数字化建设能够将当地无形、抽象的红色精神和文化打造成为有内容、有载体、有延续的红色记忆空间,重新形塑革命老区人民的文化自信。此外,通过“数字文旅化、文旅数字化”,促进当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文旅化发展,为科技“硬件”注入“软性文化”;推动当地文化旅游设施数字化,构建崭新的文旅消费场景,促进红色旅游公共设施的完善与服务的提升。最终通过红色旅游发展促使革命老区实现富民、惠民、便民,从而为红色文化和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简介:吴志才,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诗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张凌媛,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引用本文
吴志才,黄诗卉,张凌媛。数字人文:红色旅游发展的新路径[J]. 旅游学刊, 2021,36(6):7-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