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10:13:35 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高舜礼
建设旅游强国注定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体制的路子。
步入2021年,也就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有若干因素影响旅游业发展。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会形成一种趋势,那就是要求旅游业做好做优做强。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旅游业的影响,除了冲击、停滞以外,再就是对其产品类型和接待服务的要求提高。经受住疫情考验的旅游企业,除自身实力较强,其产品大多市场度较高,在防疫常态化阶段就能率先恢复。疫情之后,游客对卫生安全、服务质量都会持续抱有较高要求,旅游企业要想生存得好,就必须不断调整产业和经营结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旅游遭遇重创,但疫后出境旅游恢复是迟早的事。2019年我国出境游达1.55亿人次,成为首屈一指的出境游大国。随着人均GDP逐步提升,出国旅游的规模还会扩大。这对国内旅游资源开发、产品供应、服务质量等,形成了竞争和挤压。如果国内旅游产品和服务不能较快提高质量,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舍近求远、舍内求外。
世界之窗入口处(图片来源:新旅界拍摄) 降低或取消门票,对以门票经济为导向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带来挑战。红色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很多旅游场地已经免费参观;已经启动的首批国家文化公园工程,包括长城、大运河等,突出了保护与展示、传承与弘扬、文旅融合等特征,并在很多地域内实行公园化管理体制;依托公共资源开发建设的A级旅游景区,国家发改委一再牵头推动门票降价⋯⋯这说明,以门票经济为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只有探索走出一条新的旅游发展之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人均GDP超过1 万美元。全面小康、人均GDP提升表明了旅游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消费者钱包鼓起来了,眼界、品位也自然水涨船高。当然,也不能机械化地认为要消灭初级产品、一般化产品,现实中还有大量的初级旅游者。旅游消费升级不会是火箭式的,但趋势是明显的。 “十四五”要求生活性服务业加快优质发展。这类服务业涉及行业很多,旅游是其中的领先者。我国旅游的基数大,持续做大没有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2020年12月13日发布报告,预测未来5年,我国有望形成年均百亿旅游人次和10万亿元消费规模的国内游大市场。 目前,我国正走在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发展的道路上。除了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指标,判断是否是旅游强国,还应关注其他方面。其一,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能状况、职能分工。其二,发展旅游的驱动力是顺势而为、锦上添花的,还是就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赋予诸多目标性期盼的。其三,旅游是门票经济、床板经济、民宿经济,还是把旅游的拉动作用融汇到各行各业当中,让流动的客源在各行各业消费。其四,旅游的开发建设是否一直在不断地拓展、提升。此外,综合带动性、游客满意度等,也能反映是否达到旅游强国,以及强的阶段、水平和程度。 对于旅游业来说,建设旅游强国也注定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体制的路子,那就是市场机制与行政力量相结合的“双驱推动”的路径。 经过多年的经营,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比如旅游产业规模做大了、旅游市场主体多了。当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例如行政力量驱使的评比达标,凝聚诸多资源于一隅一事,形成了参差不齐的发展落差;有些即使被评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度假区,也只是达标而已,并未达到全方位之好;景区(尤其是3A级以下)水平差距大,门票经济严重⋯⋯因此,做优做强就是要从个别的、单项的强,发展提升到全面的强;从少数的、单方面的好,发展到多数的、全方位的好。 如何加快做优做强?首先是要有做强的意识和紧迫性,必须坚决地进行变革,做好点上的突破与面上的抬升。从企业和产业层面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指挥棒,已使得企业自觉地去考虑转型。一是疫情影响下,很多旅游企业业务大减或没有了,再加上居民旅游消费收窄,调整和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二是客源市场的挑剔性增强,意味着更多的人要选择更好的旅游产品。因此,无论是既有的旅游项目、在建的旅游项目,还是筹划投资建设的项目都要考虑高起点。 从旅游行政部门来看,要总体上把握好发展方向,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升级和优化。首先,要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交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其次,把产业提升作为主旋律。明确需要补短板的领域,做好发展方向的引领,推动改革和转变尽快落地。再次,抓好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如调整产品结构以及培育市场急需产品。此外,要加强对西部地区旅游开发指导,加大资源保护的力度,做好旅游发展的战略储备,走一条不同于东中部的旅游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高舜礼新旅界特约评论员、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综合协调司前副司长,中国旅游报社前总编辑、社长、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