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2 12:00:25 北京商报
ThomasCook能为复星带来多大帮助还难以预测。
复星似乎有了更大的谋算。6月11日,有外媒报道,复星作为开办世界首家旅行社的英国旅企ThomasCook大股东,目前正就收购后者旅行社业务与摩根大通展开合作。在业内看来,复星旅文本次瞄准ThomasCook的旅行社业务,无疑是想借此强化境外旅游资源掌控力和流量导入能力,而ThomasCook正经历的业绩低谷也给了复星旅文可乘之机,然而,外资企业在中国旅行社行业中并不具备太大竞争优势,未来复星旅文借此能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分得多大蛋糕还是未知数。
再瞄老搭档
复星和ThomasCook这一对“知根知底”的老搭档,走至收购这一步似乎并不太出人意料。但在业界传出的一份署名为ThomasCook的声明中,该公司也表示,董事会将继续考量所有战略性选项,并不保证最后会成为正式收购的邀约。可见,目前双方的收购事宜仍未形成最终结论。而复星旅文相关负责人也在回复北京商报记者时表示,目前除了关注ThomasCook的发展动向并与其董事会保持正常沟通外,暂无进一步披露的消息。
其实,此前复星就已在逐步加深对ThomasCook的股权渗透。据复星旅文官网介绍,早在2015年,复星国际就正式入股了ThomasCook。而截至2018年12月31日,复星集团持有ThomasCook的有效权益已经达到了11.59%。
此外,在去年高调成立海南的首家合资旅行社之余,复星旅文和ThomasCook还在上海成立了旅行社公司;今年1月,双方还签署了合作开发位于丽江和太仓两家酒店的备忘录,由复星旅文负责开发建设、双方合资旅行社企业ThomasCook托迈酷客运营管理。
野心显现
实际上,早在赴港上市之前,复星旅文就已流露出对旅行社业务的野心。去年3月,复星旅文董事长兼总裁钱建农明确表示,公司将成立旅行社品牌“复游旅行”。但在钱建农眼中,复游旅行的定位却不只是一个旅行社。他表示,除了销售自有产品外,复游旅行还会和其他旅行社平台合作,因此该公司并不追求大部分客源都来自于直销渠道。
与此同时,多条腿走路的复星旅文,也让ThomasCook托迈酷客肩负起了相当比重的旅行社业务扩张重任。今年3月,复星集团还披露消息称,ThomasCook托迈酷客与Hanatour集团旗下日本入境旅游代理商Hanatour日本,正式签约成立目的地管理公司,为赴日中国自由行游客开发产品和服务。当时,业界就有观点认为,此举可能是复星旅文在给自己的旅行社开展境外游服务铺路。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更直言,这家公司成立后,复星旅文将构成一个更完整的旅行社产业链,“地接”环节不用再假手他人,即由ThomasCook托迈酷客负责将中国游客送出国门后,再由新成立的合资公司负责这些游客在日本当地的业务。
另一方面,在复星旅文需要借力ThomasCook形成一个更完整的旅行社业务版图的同时,ThomasCook本身也乐于寻找一个新的买家帮助自己“脱困”。有消息称,虽然头顶全球历史最悠久的旅游公司的光环,但ThomasCook过去一段时间日子并不好过。根据5月16日该公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的半年内,ThomasCook经营性亏损为14亿英镑,公司的净债务为12.47亿英镑。除了旅行社之外,今年2月ThomasCook还宣布寻求出售航空业务,根据半年报披露,目前该公司称已收到了多份包括整体或部分收购的报价。
前途未卜
“虽然ThomasCook这块金字招牌在全球旅游业还有一定影响力,但在我国全面竞争的旅行社市场上,ThomasCook能为复星带来多大帮助还难以预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直言,对于像复星这样已经拥有一定比例目的地业务的企业来说,倒过头来开拓旅行社板块,主要就是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流量入口,就像当年万达在国内多个城市收购了10余家旅行社一样。吴丽云表示,收购ThomasCook和之前收购ClubMed等品牌一样,都是复星作为文旅业的新玩家,高效率切入市场的一个快捷途径,不可否认,成熟的国际品牌势必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些都可以为复星提供可利用的经验和成果,“基于国内的旅游市场来说,从零开始做旅行社是非常困难且低效率的”。
然而,吴丽云也直言,不论是ThomasCook还是此前进入中国的其他外资旅行社品牌,它们在国际市场上都同时充当着旅游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角色,企业体系分工与中国企业有明显区别,“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现阶段本土化难度很大,在中国市场上获取客源和资源的能力不如我国的旅行社和OTA,但这个弱项却是决定它们在中国市场竞争力高低的重要依据”。吴丽云表示,与ClubMed主要靠产品质量揽客的运作思路不同,复星收购ThomasCook后,如果要发展入境游业务,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但如果要拓展出境游服务,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吴丽云坦言,尤其是复星的旅行社业务并非只聚焦在自己的产品上,那么,未来能否从国内企业中分得一杯羹还有待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