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目的地 > 正文

从普陀山IPO到法门寺发债 盘点宗教和旅游的那些“战争”

2018-04-17 07:13:03 新旅界 王薪宇

不管是法门寺抵触法门寺风景区,还是中国佛教协会网站发文抨击普陀山IPO,都充分展示了宗教界的担忧。

虽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又一次向全社会“安利”了,“旅游和文化不分家”这一理念,然而二者在现实中的融合却并不像合并一个部门那样简单。例如文化领域最精髓的支脉之一——宗教,时刻警惕着与旅游的“融合”。

普陀山景区

近日,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普旅股份”)IPO的消息,触动了宗教界的敏感神经,中国佛教协会官网刊文《谁在将佛教商业化?——普陀山上市的忧思》,称“普陀山与佛教不可剥离,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以‘普陀山’名义上市,难脱将佛教商业化之嫌,有违国家刚刚出台的宗教法规和政策”,“以信仰之名上市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对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将产生深远影响。”

消息一出,普旅股份的实际控制人浙江省舟山市国资委紧急表示,不以“普陀山”作为股票名称,反对利用宗教商业炒作。

其实,普旅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上明确显示,简称为“普旅股份”,并非“普陀山”。其收入主要来自普陀山的索道、景区客运、酒店等,不含门票及宗教场所资产,规避了宗教资产不得打包上市,以及国家风景名胜区门票不得纳入上市公司营收的相关规定。但在宗教界人士看来,这无异于打擦边球,其经营的根基依然是普陀山的文化和宗教内涵。

普旅股份招股书显示,本次IPO拟募资6.15亿元,用于增设海洋水疗、海洋温泉和美丽乡村等主题休闲旅游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旅游新业态建设,打造高端旅游项目和产品,从而实现普陀山及舟山群岛旅游转型升级。某种程度上,这是其摆脱“门票经济”和“借佛敛财”指责的尝试。

法门寺的“战争”

事实上,近几年来宗教界和旅游界的纠纷层出不穷。

2012年,陕西宝鸡法门寺景区被爆工作人员对游客实行“劝捐”,捐赠收入偿还景区开发贷款;2013年3月,因旅游开发需要,地方政府计划对陕西兴教寺实施大规模强拆,并驱逐兴教寺僧人,消息曝光,国内外各大寺院纷份发声支持兴教寺,并派遣僧人前来护持。2013年底,少林寺僧团起诉嵩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要求后者支付近5000万元的门票分成;2014年,上市公司北京文化旗下景区潭拓寺被曝光,有7成功德箱与寺院无关,成了景区小金库。

其中,法门寺劝捐事件是最具代表性的冲突事件。2006年,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简称“曲江文投”)与宝鸡市政府共同围绕千年古寺法门寺进行旅游开发,然而该举措一开始就未得到法门寺僧团的支持。历经3年,耗费32亿元巨资的法门寺风景区开业,巨额的债务导致经营压力极大,资料显示其2011年仅利息支出高达1亿元,而同期接待游客135万人,营收才1.4亿元。

法门寺景区

这样的压力下,不要说收回投资,维持正常的利息支付都十分艰难,因此景区运营方将增收的希望锁定在游客捐赠,但法门寺僧团对此十分抵触,不愿参与该工作。景区方面只得以成立“基金会”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最终景区遍布功德箱,导游和景区工作人员个个化身劝捐员。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2011年其捐赠收入5420万元,2012年攀升至7219万元。这大大缓解了经营压力。

但这种增收方式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引起宗教界和舆论界的广泛攻击,最终在外界的压力下,曲江文投被迫退出法门寺项目,宝鸡市政府接盘。2018年4月13日,法门寺的运营公司陕西法门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以下简称“募集说明书”)显示,法门寺景区2014年-2016年的捐赠收入分别为2420万元、311万元和133万元,捐赠现象从2014年起大幅减少,2015年、2016年已经趋于停止。

少了捐助收入,景区经营压力如何解决?地方政府给出的答案是“政府补助+增加资本金”,按照年度接待游客人次,15元/人次的标准给景区发放政府补助。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这部分收入分别为1583万元、1821万元和1900万元。同时宝鸡市政府计划增资5亿元,缓解债务压力。

种种补助措施之下,2014-2016年法门寺景区净利润分别为2452万元、1186万元和1182万元,其中2014年净利润主要来自2420万元的捐助和1583万元的政府补助,其余年度的净利润主要来自近2000万元的政府补助。

事实上,开发法门寺景区最初的动力是地方政府意图将当地打造为世界佛都,缺乏开发资金和开发能力,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曲江文投。如今迫于宗教压力,曲江文投被迫退出,但其投入的巨资却无法收回,一部分转化为股权,另一部分被景区长期压占。

募集说明书显示,截止2017年9月,曲江文投持有法门寺景区22.52%的股权,为第二大股东。此外,曲江文投以及其多个子公司共有约15亿元的资金,被法门寺景区算作“资金支持”,列为长期应付款,这笔资金占到其总资产的33.3%。

接受了地方政府的橄榄枝,32亿元的投资,换来一家严重依赖补助的景区22.52%的股权,外加第一大债主的身份,并且追债遥遥无期,曲江文投成为该项目中的最大冤大头。

即使如此,法门寺景区依然面临较大的清偿银行贷款压力,2018年4月13日的发行中期票据,正是要通过债券置换银行贷款。

其实,该项目一开始规划时期,就提出应由法门寺高僧出面组织募捐,由善款作为建设资金的大头,缓解经营压力,但无奈法门寺高僧对旅游开发十分抵触,并不肯出面配合。最终,当地政府和曲江文投在“世界佛都”的诱惑下,强行上马项目,最终双双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宗教和旅游如何共存?

对于宗教界来说,过度商业化将动摇其信仰的根基,而旅游无疑是驱动宗教商业化的最大动力,因此其视旅游开发为大敌。不管是法门寺抵触法门寺风景区,还是中国佛教协会网站发文抨击普陀山IPO,都充分展示了宗教界的担忧。

但就国内目前的现状来说,宗教和旅游几乎是分不开的。宗教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渗透,几乎各个名山大川和历史古迹都有寺庙等宗教建筑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全国有佛教寺庙33000座、道观8200座,遍布全国名山和名胜。如果这些资源要和旅游者完全区隔开来,仅供信徒专享,那普通游客几乎无处可去,旅游业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仅靠信徒供奉也难以维护和保存如此众多的宗教建筑,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才能真正支撑其发展。

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曾表示,“几乎每一个寺院都在搞经营,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实际上宗教资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在市场上体现出来,这个事情总体来说不应该否认。抛开信仰因素,宗教旅游的普遍化,本质上包含了遗产传承的责任,不仅传承宗教建筑,还是一套仪轨、一套体系的继承。”

魏小安认为,不能寺院收门票就要反对,这样反对,其实很难起到效果。将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一刀切,宗教和旅游的结合一定需要一些新的模式探索。

对于旅游对文化的破坏性,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副秘书长曾博伟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利益传导机制太强,同时又缺乏平衡和制约机制,因而出现旅游场所过分商业化,文化传承人为迎合游客将文化庸俗化肤浅化等行为。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找到旅游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平衡点。一方面通过示范引导,鼓励旅游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加大对旅游业发展中破坏传统文化行为的处理,建立和完善纠错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好传统文化”,曾博伟表示。

显然,大量的案例说明目前的旅游商业模式下,把握宗教和旅游的平衡点并不容易。未来,“宗教+旅游”如何和谐共存,仍有待两方面人士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有转载需求请发邮件沟通,邮箱:news@lvjie.com.cn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品牌活动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余良兵

    现任辉耀资本执行合伙人。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资、战略、运营管理、在线旅游、...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欢乐谷集团。

  • 王笑宇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留法旅游管理学博士,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