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目的地 > 正文

湖北鹤峰躲避峡山洪:“处女地”的致命吸引力

2019-08-06 14:25:13 三联生活周刊 张从志

除了强降雨,游客对网红景区的追逐,以及贫困山村借旅游脱贫的冲动,都助推了山洪惨剧的酿成。

8月4日晚,位于湖北恩施鹤峰县的躲避峡发生山洪,截至本刊发稿时已造成12人死亡,1人失联。躲避峡原有“北纬30度最后一个桃花源”之称,近两年成了有名的网红打卡点,但仍属未开发景区。此次山洪爆发前约两周,当地政府部门下发通知,并派了专人到现场值守,严禁游客入内,却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除了上游的强降雨天气,游客对所谓秘境风光的追逐,以及贫困山村借旅游摆脱经济困境的冲动,无形之中都助推了山洪惨剧的酿成。

山洪袭来

山洪夺走了12条生命,只用了短短几分钟。8月4日下午5点多,正在家中睡觉的丁建国接到叔叔的电话,说“下面发水了,死了人”。“都没下什么雨,怎么会死人?”他不太相信,挂掉电话后,赶紧给在峡谷里划船的外甥打电话,刚一接通,外甥就在屏幕那头向丁建国求救,说他和哥哥都困在里面了。

丁建国意识到是真出了事,连忙开车下谷底。他在躲避峡的崖口上开了一家农家乐,离峡谷很近,徒步下去不过15分钟,但前一阵子政府禁止游客进入峡谷后,他没有再接客。到了谷底,现场已经有六具遗体被打捞上来,丁建国心急如焚。除了两个外甥,他还有一个堂哥也被困在里面。水势太大,他们根本无法进去施救。

躲避峡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鹤峰县的屏山村,相传是过去恩施容美土司躲避外敌的藏身之地,并因此得名。近几年,因为峡谷里澄澈透明的溪水,游船飘于其上犹如悬浮空中,躲避峡在网上走红,吸引了全国各地很多游客。但到目前为止,躲避峡仍是一处未开发的景区,实际能游玩的水域不过短短一公里左右,峡谷最窄的地方只有1.5米,两边都是高达百丈的悬崖峭壁,无陆路可以通行——“北纬30度最后一个桃花源”的声名也伴随着危险。

今年7月24日,鹤峰县六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屏山旅游安全管理的通告》,通告称,由于屏山景区大部分区域未开发建设,尚不具备接待游客条件,对屏山景区未开发区域实行封闭管理,严禁任何车辆及个人擅自进入屏山未开发区域。而躲避峡就封闭管理范围之内。

殷文是屏山村人,在躲避峡做了一年多向导,事发当天因为没有接到游客在家休息从而逃过一劫。他告诉我,7月24日的通告发出后,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半左右都有政府的工作人员值守。不过这并没有阻止游客的进入,暑假正是躲避峡一年当中的旺季,最多时一天有接近2000名各地游客进入,很多慕名前来的游客会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绕过巡查进入峡谷,不过更多客人会选择在值守人员下班的时间段集中进入,第一拨是在上午9点前,第二波在下午4点半以后——这次出事的主要是下午第二拨进去的客人。

一位在当天上午9点左右进入躲避峡的游客告诉本刊,她进去以后就觉得情况不对,“那个地方很危险,人太多,我们怕被踩踏,坐了两趟船就没有再往里去了。”撤离前,她用手机拍了最后一个小视频,视频里有很多船游客被堵在狭窄的谷中,进退不得。

丁建国说,4日下午,躲避峡至少涌进了150多位游客。现场的被困者向他描述称,当时“就像有怪兽在水底,眨眼的功夫就把水位抬升了,人压根来不及反应”,清澈的溪水迅速浑浊,以前可以涉水而过的浅滩顿时齐腰深,而此时狭长的溪谷里还有很多游客正在水中潜游嬉戏,等大家意识到危险时,湍急的水流已经汹涌而下,在峡谷窄口处激起1米多高的水浪,皮划艇、木舟被轻易掀翻,很多游客落水被冲走。

峡谷大救援

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救援力量是鹤峰县消防中队,一共两辆越野车,10名消防队员。鹤峰消防副中队长、救援指挥员杨浩介绍说,他们是在8月4日下午6点20分左右接到110的转警,从鹤峰县城出发赶赴躲避峡的。县城离事发地约30公里,但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加上雨天路滑,山区道路难行,而且都是土路和石子路,到了山上只能下车步行,消防员们扛着救援设备,几乎是手脚并用才到了谷底,这时已经是晚上8点18分。

“对于山洪救援来讲,第一大难题就是交通,发生山洪后道路通常都会中断,基本要等山洪过去后才能进到现场,救援人员和设备才能接近被困者。平澜公益基金会救援教官张广瑞告诉本刊。他参与过国内外多次山洪、泥石流救援行动,有丰富的野外救援经验。

杨浩带领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六具遇难者遗体已被打捞上岸,三男三女,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不少游客自行撤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带,但在冰冷的水中泡了好几个小时,身体透支严重,非常虚弱。一旁守候的丁建国也加入了救援,他熟悉当地路况,和另外一位村民一起开车把游客送出峡谷,到凌晨三四点,一共送了20多人。

鹤峰县消防中队到达后约两个小时,包括恩施市和周边市县的消防救援力量也陆续抵达现场,总共14台救援车辆,155名救援队员开始拉网式搜救。现场游客向他们确认,峡谷深处还有20多人被困,但舟艇机动设备在峡谷里无法施展,水势依然汹涌,皮划艇和木船也无法进入。

消防队找到了一个常年在峡谷里撑船的老船工,50来岁,一身腱子肉,是当地最有名的船工,水性十分了得。事发时,他也在躲避峡内划船渡客。等到半夜时分,老船工和消防队员撑着木船逆流进去,前后四趟带出了21名被困游客,丁建国看到老船工壮硕的手臂都已经颤抖,凌晨2点左右,他的外甥和堂哥也被带出来了。丁建国揪着的心也才放下。入夜后的峡谷里寒冷异常,水冰刺骨,如果上游继续来水,他知道被困的人很有可能性命堪忧。被困游客拍摄的视频显示,山洪爆发后,在水中央的游客迅速被冲走,靠近两边的人则抓住凹凸不平的崖壁,几乎是挂在上面,一动也不敢动,脚下便是骇人的激流。

丁建国说,这么大的山洪,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是头一回看到。但当天下午,躲避峡这一带雨势其实并不大,强降雨主要发生在上游流域,而且流域两岸群山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蓄水能力并不弱。有当地人推测,除了罕见的暴雨,瞬时爆发的山洪也有可能是上游的地下暗河或山洞里的水突然决出导致,但这些仍是猜测。

根据现场救援指挥部的消息,截至到8月5日下午,躲避峡山洪有61人获救,12人遇难,1人失联。绝美峡谷变成了“死亡之谷”。

未开发景区的魔力与风险

殷文告诉我,在大约四年前,当时网上有人拍了一张名为《漂浮的船》的照片,木舟漂浮于躲避峡清澈的水面之上,阳光照射下,游人宛如置身太空,躲避峡因此一炮而红,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就是为了拍一张“太空悬浮照”。躲避峡在网上开始有了“北纬30度最后一个桃花源”之誉,也被驴友们称为“中国仙本那”,尽管没有被开发,下去的道路都是村民和游客踩出来的,但对驴友们来说,这反倒成了这片“处女地”的天然吸引力。

2015年4月11日,游客在湖北鹤峰县屏山躲避峡谷坐船游览,清澈见底的河上,船如浮空中。

张广瑞告诉我,在雨季的山区,由于地形和极端天气的因素,山洪其实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只不过我们这些年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展,很多游客在雨季跑到了山区,所以这几年能看到山洪的事故特别多。

“山洪突发性强,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雨不停,但水一直往下排,其实影响不大,但大部分山洪究其原因是因为有局部位置的水道堵塞,比如桥或者木头、杂物造成的天然堰塞湖,突然被冲开后就容易形成山洪。”张广瑞说,“在正常的景区,一般都有排洪的设备设施和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要做全面的开发,可以改变山体的坡度,建专门的泄洪通道,以防止山洪;或者上游有极端天气过程,景区也可以做评估,适时控制客流。

但在躲避峡这个未开发景区,没有人觉得有义务去未雨绸缪。丁建国告诉本刊,从山上下去的那条崎岖难行的石子路是村民当初集资修的,他的父母都是当时修路的义务工,后来游客来了,当地人为了带游客进入躲避峡,自发修建了从山上下去峡谷的小路和简易栈道。但在安全方面,当地向导做的最多只有让游客船上救生衣以防万一。

鹤峰县今年才刚刚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不过依然是当地人口中的“五无县城”——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无机场、无水运。殷文告诉我,在村里主要的生计就是种地,收入很低,回村前,他和村里的中壮年一样都在外地打工,做过建筑,进过工厂。躲避峡的走红,由此源源不断到来的游客极大地改变了峡谷两岸山村的经济困境。一年多以前,殷文回了村子,开始做起向导带游客进峡谷,一个人收100到200元不等,去年一年,他挣了十几二十万。即使拿到鹤峰县城乃至恩施市里,这也是一笔颇为可观的进项,如今靠着做向导的收入,殷文就能养活一家人。

如今,靠近躲避峡的几个村子已经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旅游产业链条,有殷文这样的向导,也有人专门开车接送游客,在峡谷里划船,或者像丁建国一样开农家乐和民宿的,一年收入十几万并非难事。不过能从躲避峡分一杯羹,既要看个人的头脑精不精明,也得看地理位置——殷文说,整个屏山村,并不是每个村民小组都能靠旅游谋生,远离躲避峡的村组的年轻人现在仍要出去打工,而紧挨着峡谷的7组,年轻人就大多留在家里搞旅游。

鹤峰县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绝大部分都没有得到开发,直到今年5月,躲避峡的下游屏山景区开始试营业,是投资商开发的,门票258元。刚从外面回来时,殷文去景区应聘过,但没被录用,据他了解,整个景区只在当地村子雇了不到十个人。不过现在殷文和丁建国心里都拎得很清楚,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没有开发,上游的躲避峡还能维持着它的原始和神秘,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尽管近两年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以及缺乏管理,躲避峡的旅游体验正在网上受到越来越多驴友的质疑。

“我们上游是自己组织起来,现在屏山峡谷其实还没有我们躲避峡红,来这里的人可能反倒要多一些。”有村民告诉本刊。对于游客的心理,当地人已经十分明了,大家并不希望有人来开发躲避峡,他们觉得这样一来,躲避峡的吸引力会大大下降,但还有一点大家不愿明言——被纳入正规景区后,依靠躲避峡谋生的这些村民很有可能就被抛开了,这是大家难以接受的。

不过山洪发生后,殷文和许多接受采访的村民都在担心,政府很可能会彻底封闭躲避峡,“毕竟死了那么多人”,将来的躲避峡会怎么样——从此消亡,还是被纳入到景区开发——村民们心中也在敲鼓。

(丁建国、殷文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原创内容版权归新旅界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摘录或转载的第三方内容,仅为分享和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新旅界的立场,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转载信息版权属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有转载需求请发邮件沟通,邮箱:news@lvjie.com.cn
更多 一周热门 更多 品牌栏目
更多 品牌活动
更多 文旅高层说
更多 文旅大咖说
更多 评论员专栏
  • 余良兵

    现任辉耀资本执行合伙人。此前曾长期服务于中青旅,曾先后负责投资、战略、运营管理、在线旅游、...

  • 吴志才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乡村振...

  • 赵晋良

    暨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从事主题公园研究及相关工作12载,现就职于欢乐谷集团。

  • 王笑宇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留法旅游管理学博士,旅游...